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陈献章儒学境界论的散文化表述(9)

来源:散文百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陈献章的散文语言风格整体上偏于简洁质朴,少夸饰少渲染,正如他自己所说,“古文字好者,都不见安排之迹。”[4]卷二这种语言风格在陈献章的书信文

陈献章的散文语言风格整体上偏于简洁质朴,少夸饰少渲染,正如他自己所说,“古文字好者,都不见安排之迹。”[4]卷二这种语言风格在陈献章的书信文中的境界论表述处比比皆是,在写给门人的信件交流理学体悟时,语言以明理达道为直接诉求,因而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得竣洁自然,例如陈献章写给门人湛若水的信件《遗言湛民泽》里谈论以自然为宗的境界修养时的表述:

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生,若滞在一处,安能为造化之主耶?古之善学者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着意理会。[4]卷二

陈献章书信中为湛若水讲明凝神去欲,心志与大化合一的境界修养论,弱化了理论论证过程,直陈观点,语言简明扼要,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同类表述风格在陈献章散文境界论的叙述中比比皆是。《四库全书总目·白沙集卷九提要》中言陈献章的文章“妙义微言,应机而发”[9],在书信往还的日常交谈中随处引申,用口语化的言辞发表精微的境界论观点。

虽然描述心、理、道豁然贯通的精神境界时,意象和语言都不离常见的理学审美范畴,但为解析体悟层次的同时彰显理想境界浩大滂沛的气势,陈献章往往会在句式上使用铺排、递进、反问来辅助凸显表达效果,如其《李文溪文集序》中所写“浩然自得,则不知天地之为大,死生之为变”[4]卷一,并列天地、死生的意象来展现为学、修养境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于胸襟气象的表征,贯通天地之道的境界描述中透露着浩然充沛的气质,而这种气质状态的产生又基于理学修养。这种句型的运用在论体文中更加明显,其中《仁术论》讲心志在天道、圣道中的体用关系时用了排比和感叹句,以及层层递进的表意关系:

天道至无心,比其著于两间者,千怪万状,不复有可及,至巧矣,然皆一元之所为;圣道至无意,比其形于功业者,神妙莫测,不复有可加,亦至巧矣,然皆一心之所致。心乎,其此一元之所舍乎![4]卷一

陈献章分两层分述一元在天道、圣道的功用,人心就是天地间一元的居所,因而通过涵养人心可以接近一元的力量,成就理想的功业,这里和理论修养有关的自信带着感情色彩,段尾的感叹句就是这种情感的流露。再如讲明诚之境界存有状态、功用的《无后》[4]卷一,文章就存心的态势、连续运用铺排,气势和论述力度、细致度都强于书信文。文章所论将诚之于心,心之于天地万物的功用集中在君子身上,进而强调存心为一的境界修养。陈献章在写给门人林弼的书信《与时矩》中谈论心性涵养最终抵达的境界时,以反问“宇宙内更有何事”引领开篇,以感叹“乌乎大哉”收尾,中间的句式则都在铺排,从天地、动静、卷舒的自然气象,到人、动物的自我感知,以至于“故得之者天地与顺,日月与明,鬼神与福,万民与诚,百世与名而无一物奸于其间”[10],尽皆如此。臻于理想境界时,言行举止莫不发乎自然,又莫不合乎理,以潇洒明澈的人格立于天地之间,这种状态充溢着自信和契会于道的精神愉悦,并充分通过语句的修辞表现在散文文风当中。显然,当论及理想精神境界时,陈献章论体文的整体风格已经不再以平易自然为主,而有浩然健逸的风采。学生张诩曾评论道:“其为文也,主理而辅之以气,虽不拘拘于古人之绳尺,故自有以大过人者。”[11]陈柱也在评白沙之文时言:“吾观有明一代,如陈白沙王阳明两先生之文,浩气流行,不傍古人壁垒。读其文往往令人感激,忠义之气悠然而生,而自古之论文者罕及焉”[12]。

境界论,尤其是从境界感知入手进行逆觉体证的修养工夫是陈献章儒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陈献章被胡居仁等人误解为流入佛老的重要原因,陈献章感慨数十年来所交者,多“止于相爱之深,知己则未也”[13]便是难觅知音的心境写照。总体而言,陈献章逐渐靠近理想境界的主体意志磨练既是工夫修养路径选择,也是生命价值追求,这种追求的意志力不仅体现在日常言动,也会发诸文章。理学化的思维方式和散文写作在审美层面相通,陈献章绝意仕进之后,用潇洒的人生态度去契合理想生命境界。在心性工夫的长期磨炼下,散文写作的意象、语言、句式已经从审美层面衔接了理学思维,并在学术涵养的支撑下,整体呈现出雅健朗豁、融贯自如的审美效果。正如门生湛若水所说,“其自然之文言生于自然之心胸,自然之心胸生于自然之学术,自然之学术在于勿忘勿助之间”[4]331。

文章来源:《散文百家》 网址: http://www.swbjzz.cn/qikandaodu/2021/0204/737.html

上一篇:菜根谭·修省
下一篇:为何我总是眼含热泪

散文百家投稿 | 散文百家编辑部| 散文百家版面费 | 散文百家论文发表 | 散文百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散文百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