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儒家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之反思思想的辩证法(2)

来源:散文百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礼的主要功能是区别一切事物的等级,特别是区别社会的等级。《左传》说:“无别不可谓礼。”(《僖公二十二年》)换言之,所谓“礼”,就是要有别,

礼的主要功能是区别一切事物的等级,特别是区别社会的等级。《左传》说:“无别不可谓礼。”(《僖公二十二年》)换言之,所谓“礼”,就是要有别,就是要承认差别。这样,“礼”就成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中庸·二十章》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杀:降等。这是说无论是亲亲还是尊贤都应该根据礼的规定分等进行。

虽然礼承认存在着不同的等级,但是,礼也不是要扩大不同的等级,而是要调和不同的等级,使不同的等级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以其既能分又能合的效能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之目的。“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国君不能不象个国君而要象个国君,臣子不能不象个臣子而要象个臣子,父亲不能不象个父亲而要象个父亲,儿子不能不象个儿子而要象个儿子,要各安其位,各守本分,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要达到最适当的地步,即要充分发挥出最为可贵的和谐的作用,才能维护社会秩序。齐景公完全认同并深有感悟地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齐景公说:你孔子“说得好呀!如果国君不象个国君,父亲不象个父亲,儿子不象个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到吗?”所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意思是说,礼的应用,以能实现和顺、和气、和谐为可贵、为有意义、为有价值。有子并举出历史上的圣君贤相无论是办大事还是办小事,都能很好地做到以和为贵而实行礼治为证。

有子关于“礼之用,和为贵”的论断是既有事实又有理论上两方面的根据:

《周礼》说:“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礼典是用来协和天下各国,统管各级官员,使老百姓都能和睦相处。

《尚书》说:“惟齐非齐。”(《尚书·吕刑》)要做到齐就必须是不齐。这里指要上下齐一,就必须有等级差别。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蓗,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蓗:五倍。什:十。伯:百。比:有强合在一起的意思。孟子说,各种货物的品种质量不一致,这是货物存在的客观情况;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到万倍。你把它们强拉在一起而等同起来,这是要造成天下的混乱。

荀子说:“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均:等同。偏:属,指上下统属关系。势:势位、权势。一:统一、集中。使:役使。荀子说:名分相等就无法统属了,权势相等就不能统一集中了,大家的地位都相等就谁也不能役使谁了。有天地就有上下的差别,明智的君主一开始当政,治理国家就有一定的等级制度。

以上这些论述都一再表明儒家所认为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存在差异,是客观的。取消人类社会的差异,是伟大的理想,在未来的“大同社会”方可实现。而在“大同社会”以前的现实的社会里,只能是承认差异,调和差异。儒家一面不否认差异的客观性,一面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和差异。儒家的“礼治”、“德治”的价值就在于“和为贵”。但有人只看到礼承认差别,维护差别,甚至扩大差别的作用,却看不到礼还具有调和差别的积极的可贵的作用。我们对礼的作用,应该看到两方面,应有全面的观点,并且重点应放在如何彰显“和为贵”的作用。

但由于统冶者不断强化甚至绝对化这套礼的规范和制度。什么“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的不合理的现象被合法化了。于是,庶人与大夫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所以,孔子就提出“仁”来补救“礼”的缺失。当又一高足樊迟问“仁”是什么的问题时,孔子明确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要求既爱家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又爱他人,“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泛爱众。” (《论语·学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提倡“忠恕”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提倡“中庸”之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提倡“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为贵。”(《论语·学而》)。主张以礼以德治国。“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为政以德。”(《论语·为政》)通过私有的“小康”社会实现人类的理想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等等。孔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关方面创立了符合中国宗法制与封建制国情而与各家不同的具有儒家特色的一系列的学说。

文章来源:《散文百家》 网址: http://www.swbjzz.cn/qikandaodu/2021/0401/815.html

上一篇:做一个百家型班主任
下一篇:永远的真善美读郭文斌散文永远的堡子

散文百家投稿 | 散文百家编辑部| 散文百家版面费 | 散文百家论文发表 | 散文百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散文百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