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嬗变与传承从记叙文到纪录片(3)

来源:散文百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次是纪录片对记叙文表达方式的传承。众所周知,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描写

其次是纪录片对记叙文表达方式的传承。众所周知,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特点、状貌具体描绘出来)、议论(议问题,论是非,从而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抒情(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主观感情的表露和抒发,即把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充分表达出来)、说明(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成因、构造、功能等进行界说或阐释)〔6〕。从表面看,纪录片用到的似乎只有叙述、描写和说明,事实上,议论和抒情也较常运用,只不过往往被内化在解说词之中,不留心的观众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石屹曾指出:“纪录片与新闻一样,是通过对客观记录的选择来表达主观态度的。”〔7〕显然,这里的“客观记录”指叙述、描写和说明,而所谓的“主观态度”指的正是议论和抒情。诚然,好的纪录片几乎是不含任何主观因素的——叙述者既不会喧宾夺主地大发议论,也不会明显地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但“几乎不含”并不等于“不含”,更不等于完全没有“议论”和“抒情”。所以说,纪录片明显地传承了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再次是纪录片对记叙文艺术特点的传承。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其艺术特点往往体现在多个方面:内容真实、语言流畅、用词准确、表达清晰、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内容真实,即所谓的“真情实感”,这是记叙文所属的散文同其他文体的明显区别之一。钟大年曾指出:电视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和音响素材,直接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的纪实性电视片”〔8〕。埃里克·巴尔诺也指出:“真实感和权威性是纪录片的命运所系。”〔9〕可见,“真情实感”也是纪录片同其他类型影片的主要区别之一。我们知道,从诞生之初到现在,记叙文和纪录片都是用来记录真实生活、还原真实事件、呈现真实面貌、表达真实情感的,真实、可信的艺术特点可以说是纪录片和记叙文共有的,也可以说是纪录片传承记叙文的;倘若失去了“真实”与“可信”,纪录片就会和记叙文一样,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最后是纪录片对记叙文艺术功能的传承。显而易见,记叙文特别是史传类记叙文的创作,最突出的艺术功能就是呈现历史、留存史料。纪录片也不例外。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10〕从小处看,纪录片和相册、家谱、日记等一样,具有记录生活、再现往事等功能;但从大处看,纪录片则与史书等一样,具有记录历史、保存史料等功能。纪录片的艺术功能或者说创作目的无疑继承了记叙文的(尤其是史传类记叙文)。此外,现代意义上的纪录片还承载着“传播国家文化信仰、影射社会现实、进行自我表达和提供精神愉悦”等“其他任何一种影像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11〕。也正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纪录片。比如中国,近年来拍摄的《敦煌》(首播时间为2010年,不止一季的标注第一季的首播时间,下同,简化为年份)、《圆明园》(2011)、《舌尖上的中国》(2012)、《大国重器》(2013)、《瓷路》(2014)、《河西走廊》(2015)、《长城》(2015)、《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航拍中国》(2017)、《长江》(2017)、《如果国宝会说话》(2018)等纪录片,都承载着呈现中国历史面貌、展示中国综合实力、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塑造中国美好形象等功能。这些功能,从表面上看,记叙文好像比较少,事实上只要联想到史传文学,答案便不言而喻了。

三、在嬗变与传承中前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纪录片相对于记叙文来说,不仅在艺术上有所嬗变,而且对之进行了传承。纪录片若要继续向前迈进、保持良性发展,除了和记叙文相互借鉴、做到嬗变与传承的统一外,还需要坚守真实性的底线、保持艺术的纯粹性。

(一)文学与影视的互鉴

纪录片较之记叙文,尽管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毕竟大量地传承了记叙文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艺术特点、艺术功能等,与记叙文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一切都被解构的时代,为了艺术的更好发展,二者必须联起手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应对新社会、新时代、新媒体、新思维的挑战。

纪录片曾被人誉为“现代媒介中的人类‘神话’”〔1〕,在这个物质丰富、资讯发达、节奏加快、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人心日益浮躁、欲望日趋增长、审美日渐疲劳,作为古老艺术的记叙文不免处于“失宠”的地位,而作为现代艺术的纪录片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记叙文必须借鉴纪录片的优长之处,努力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事实上,这种借鉴早已开始。比如“电视散文”,这种散文与我们常说的“散文”(文学散文)不同,它是一种在电视上呈现的有画面、有配乐、有朗诵的视听式散文,“是一种文学散文的电视化,或者说是电视化了的散文”〔12〕;与其他电视节目不同,它“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味,是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艺术形式”〔13〕,自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兴起后,颇受欢迎。通过借鉴电视艺术的优点,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电视散文不但再现了文学散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散文的表达效果,达到了文学散文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同样,纪录片也有其表现不到位的地方,亟需吸取记叙文的优点。比如纪录片的解说词(旁白),需要更多地运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使之为画面增光添彩,而不是沦为画面的附庸和点缀。拿《航拍中国》(2017)来说,我们不仅惊艳于其美丽的画面,更被其解说词深深地吸引,乃至征服。事实上,要得知纪录片的解说词是否成功地借鉴了记叙文的优长并不难,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可供参考:将纪录片的解说词印刷出来,当成记叙文来读,看其是否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记叙文。

文章来源:《散文百家》 网址: http://www.swbjzz.cn/qikandaodu/2021/0421/834.html

上一篇:文本细读之于高中散文教学以风雨中忆萧红为例
下一篇:自然文学是美的散文

散文百家投稿 | 散文百家编辑部| 散文百家版面费 | 散文百家论文发表 | 散文百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散文百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