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继冰心散文奖后胡宝林再获孙犁散文奖(2)

来源:散文百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章学锋 (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硕士生校外导师): 也许是得益于在宝鸡日报从事新闻工作,胡宝林长期深扎周礼故里的文化厚土,以开放的视野和


章学锋 (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硕士生校外导师):

也许是得益于在宝鸡日报从事新闻工作,胡宝林长期深扎周礼故里的文化厚土,以开放的视野和格局,以散文的表达方式,耙梳着传统文化那些熠熠生辉的当下存在。关于这一点,只要走进他的散文集《此生此地》和代表作《叩问青铜》,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感知到。

物华天宝的宝鸡是周礼的故乡。在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周礼后来演进成为中华根文化的重要支脉。因为此,千百年来无数诗人、作家深情抒写宝鸡,使这里成为闪亮中华文化耀人光芒的重镇。

对于胡宝林而言,宝鸡既是他的生身之地,也是滋养他文学之心的源泉。在数十年的田野考察和生活感悟的基础上,他以一种自我审视的姿态,用朴素的文字定格下生命的体验,记录独特的人文生活和地理空间,揭示出万花筒般生活背后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关联。我想,这大概是宝林在繁重的编报工作之余,长期痴心不改写作的源动力吧。

在新近揭晓的第九届冰心散文奖、全国孙犁散文奖中,胡宝林的散文《叩问青铜》榜上有名,这是文学女神缪斯对他数十年孜孜追求的回眸一笑。和他以往那些抒发对童年岁月、对亲朋好友、对乡村故土回望式散文所不同的是,《叩问青铜》沉浸到青铜文化的历史底部,用慧心的观察、精巧的构思和诗意的描绘,串联起大量的人和事,营造出一个交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世界。胡宝林飞扬着老秦人特有的拧劲儿,用青铜这一最具宝鸡特色的文化符号,烹饪出一道风味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餐,唤醒人们心底温情脉脉的文化怀旧与淡淡乡愁的思绪,从而感悟到中华文化全新的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内涵美、内在美,激荡起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来。

《叩问青铜》的意义还在于,显示出胡宝林正在从写作人向文化人的转变。透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有了更清晰的文学创作观和更具象的观察世界的方法,那就是:将笔触探向厚实历史文化在当下的新变,自觉地对此生相守的此地进行深度观察和深情凝望,心甘情愿地做激扬西府文化的小提琴手。

李梅: 让古老的青铜器神采飞扬大放光彩


李梅(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青铜器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无数人为之折服。面对陈列于博物馆中一件件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青铜器,工艺美术家看到的是古朴的纹饰,考古学者关心的是它的前世今生,文献学家关注的是那丰富多彩的铭文……大多数人,只是把它们当作器具来揣摩、考证,而在胡宝林的笔下,这些器物一个个神采飞扬,有了生命的气息,不能不让人赞叹他驾驭文字的功夫。

历史悠久的宝鸡,是青铜文化之乡,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宝鸡人,胡宝林以《叩问青铜》一文,用敦厚笃实的笔力,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让古老的青铜器大放光彩,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根。作品的面世,是对礼乐文明的敬仰,对先祖智慧的礼赞,写好它,需要扎实的功夫;发现它,需要非凡的眼光。这篇作品由最初的投稿杳无音讯、不为人所识到最后的广受关注和获奖,就如沉埋于地下数千年的青铜一般,最终万众瞩目,熠熠生辉。

胡宝林从事文字工作多年,他用心写作,文风严谨,获奖也是必然的。从散文集《此生此地》的初版再版,到报纸、杂志上的多篇文章,都是他深耕于文坛的见证和结晶,也是读者对他的喜爱和肯定,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宋宁刚:历史的回声 文化的高音


宋宁刚(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叩问青铜》是一篇深具历史文化气象的特写,也是一篇具有特写风格的文化散文。全文九千余字,分为“问铜”“问尊”“问戈”“问鼎”“问盘”“问人”六个严整而明晰的部分,首尾相衔,构思绵密,文字朗健,由物而人,越于古今,旋响于其间的,则是历史的回声、文化的高音。这篇大开大阖、格局高远的大散文,叩问的是青铜,叩响的则是文明的远音、文化的源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脉动。在这样高远的历史和文明照鉴下,个体的生存才可能超越日常的有限,寻索人之为人的尊严。

文章来源:《散文百家》 网址: http://www.swbjzz.cn/zonghexinwen/2021/1209/949.html

上一篇:乡土散文爷爷的石磨豆腐!
下一篇:《百家讲坛》主讲人李敬一走进新洲

散文百家投稿 | 散文百家编辑部| 散文百家版面费 | 散文百家论文发表 | 散文百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散文百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